第(2/3)页 司马迁闻言颇为羞涩。 但对于刘彻的称呼,并不抗拒。 此时,太史公还没有成为司马迁自己的标记。 在事实上来说,太史公就是太史令的称呼。 未来,假如不出意外,司马迁必然会子承父业,成为汉家太史令。 这不是因为世袭,而是因为传统,也是因为制度。 道理很简单,在没有电脑计算机的今天,随意更换记录史书的官员,会带来很恶劣的影响,甚至造成灾难。 毕竟,除了世代专精记录历史的史官家族,你还能找到其他更适合的人吗? 没有了! 打个比方,倘若未来太史令换一个家族来做。 那么,刘彻假如想要查阅某一年的档案,这个史官恐怕得把整个石渠阁翻一遍才找得到。 但,若是司马迁,则不需要考虑太多。 他从小生于斯,长于斯,熟悉石渠阁的每一个档案室,知道什么年代的档案在什么地方,更清楚,在什么地方能找到某些你在外面根本找不到的好东西。 譬如说,某位天子不被记录在正史之中,与臣子的对话,或者某位丞相,在觐见天子时不小心说出来的大实话。 况且,刘彻也找不到比司马谈、司马迁父子更专业,更有职业精神的史官了。 “朕听说,卿准备游历天下?”刘彻笑着问道。 “然!”司马迁拜道:“臣打算先出函谷,东游雒阳,观大河之淘淘,入汾睢之地,见后土之道场,再南游江淮,上会稽之地,探夏后氏之穴,见九疑山之虚实,渡阮、湘之河,再入齐鲁,观孔子之风,东渡安东,怀萁子之遗德,出辽东之郡,怀古秦开之塞,由蓟城而归,再奏陛下圣前!” 在历史上,司马迁的整个少年和青年时期,都会是在老家龙门渡过。 但这一个历史线已经彻底改变,他成长于长安城中,在石渠阁之内长大。 这既让他有了丰富的远同龄人的知识储备,但却也因此缺乏足够的磨砺和见闻。 有道是:读万卷书,不如行万里路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