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四百七十六节 见闻(2)-《我要做皇帝》
第(2/3)页
一般,不会有人愿意喜加一。
这样的事情,让司马迁在观察了以后感慨不已,震撼无比。
他感慨和震撼的不是安东官府的执行力,而是安东百姓的服从和顺从。
哪怕有着如此多规矩,如此多繁琐的限制。
但,以司马迁看来,新化城中,无论夷狄还是诸夏,都是老老实实的服从,没有人去触犯。
这让他不得不联想到了史书记载的一些传说。
昔在唐虞,画像而民不犯!
安东的官府,虽然远远不及唐虞的圣王,靠的是酷法和严格的执行。
但他们能让百姓认同并且遵从,能让士民官吏,一律执行,这本身就是很难得的事情了!
“据说,安东法令、政策和其他制度,皆由公议而出……”司马迁在心里想着:“若有机会,吾当亲身参与一番……”
公议这种事情,古代就有了。
三王时期的华表,就有着类似的作用。
当今天子,每三年召开一次石渠阁之会,也有着类似的效用。
但,只有在安东,司马迁才看到,这种公议制度在发挥实际作用。
作为史官,司马迁对这个制度怎样运行和怎样决策,有着十足的好奇心。
“或许是一种类似平贾制度的程序?”司马迁在心里猜测着。
如今,平贾制度,完全正规化和制度化,在汉室各大城市之中,由主爵都尉与市集擅权共同商议,决定物价涨跌和供应量。
而擅权,则由市集商人推举。
按照去年增修的《平律》补充条款规定,每一百万钱的纳税额,可以推举一位擅权来作为平贾,与官府打交道。
纳税等于权力与地位的概念开始方兴未艾。
而在这安东,司马迁感觉,大抵应该是采用类似的设计和程序。
只是,这个过程,外人根本不清楚具体细节。
司马迁只从他人口中得知,都护府每次公议的与会者,都各不相同。
都护府的官员,似乎有一套用于遴选与会者的制度。
涉及商人,就找商人中的代表,涉及地方,就邀请地方贵族、官员,涉及民政,就邀请三老与知名长者。
整个制度,处处都体现着杂家思想的影响和渗透。
读过《吕氏春秋》的司马迁,当然清楚,这是用众和众智思想的结晶。
但问题是……
“此制度,恐怕难以长久……”司马迁在心里感叹着。
要严格且恪守这个制度,需要都护府的都督有容人之量,有广阔胸襟,能听得进意见,还得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铁腕而果断的决断。
更必须有着超常的魅力和影响力,可以说服和劝服那些不同意见者。
尤其是都督本人,必须可以克制自己的**……
但能够做到这些要求中的任意一点的人,本就已经很少,而全部做到的,则无疑是凤毛麟角。
“新化候,真英雄哉!”司马迁不禁感慨着。
那位已经去职,前往长安的新化候,薄家的外戚,一回到长安,恐怕就会给长安带来截然不同的变化。
这让司马迁期待无比!
但同时,他对安东都护府的命运,也开始了担忧。
因为司马迁明白,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类似的事情。
前任刚刚历任,继任者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大展拳脚,将他留下的东西,尽数推翻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