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而现在,所谓祖田、祭田什么的,才刚刚萌芽而已。 这还是范仲淹带起来的风潮。 范仲淹在家乡,设置义庄、义学、义田,以养范家子孙。 很快就会有人发现,这个办法的妙处。 因为,义庄、义学、义田,属于宗族所有。 可以免于诸子析产,可以被子孙世代传续下去。 等于给家族托底,让子孙再不济也能靠着族产生活。 聪明人很快就会打起范仲淹的旗号,开始在家乡修桥补路,捐田助学。 类似的操作,在现代也有。 以慈善之名,用信托之术,规避遗产税。 扯远了。 回到现在的大宋社会,这是一个没有世家门阀,也没有宗族的社会。 这就意味着,普通百姓和官府之间没有什么议价能力。 官府手中掌握着普通人的生杀大权。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,一个在熙宁变法前的普通人若是忽然暴富了。 猜猜看,他会遭遇到什么? 答案是:衙前役。 所谓衙前,在过去分为两种,一曰:长名,二曰:乡户。 前者就是所谓的胥吏,父死子继的肥差。 后者则是让人闻风丧胆,让天下州郡富户瑟瑟发抖的恐怖所在。 因为这玩意,可以很轻松的搞死一个在地方上富裕大户,让其倾家荡产、家破人亡。 为什么? 因为乡户衙前,一般干的都是转运物资或者输送赋税的差事。 一个衙前,带着他的任务踏上道路的那一刻开始,就将沦为各方贪官污吏敲诈、盘剥的对象。 在熙宁变法前,汴京城就来过一个两浙的衙前。 这位衙前,花了整整一年时间,历经千辛万苦,终于将他要送的东西,送到了指定的地方。 猜猜看,他这一路上,花了多少钱? 答案是一千贯。 再猜猜看,他要运送的东西价值多少? 两匹绢,几串铜钱,总价值不超过五贯。 在这样的情况下,大宋天下州郡的富户们,纷纷想方设法的降低之的户等,以避免自己达标。 躺平者有之,自残者有之,自杀者更是比比皆是。 当然,也有那强人,干脆一不做二不休,扯旗造反! 这就是欧阳修在给仁庙的奏疏中感慨:今盗贼一伙多过一伙,一伙强过一伙的源头。 所以,差役法早就不得不改,也不改不行了。 帷幕中的太皇太后,沉默了许久,她也琢磨出些味道来了。 特别是赵煦点破了‘使怨归于上,而利归于下’后,她立刻想明白了,差役法最大的弊端在哪里? 在朝廷承担了一切风险和责任。 但好处,却全都落在了下面的胥吏、官员手中。 等于朝廷给这些发了一张空头交子,任由他们在上面填数字。 这个时候,向太后趁机悄悄的对她道:“娘娘,新妇以为官家所述先帝之言甚有道理!” “想那乡中富户,皆是地方头面人物,奢遮人家,素来在乡中有威望。” “彼若落难,因此怨怼朝廷……” “恐黄巢之辈,从中出啊……” 太皇太后一听,彻底的对差役法死心了。 因为这正中她的死穴。 黄巢当年是个什么人?不过是私盐贩子而已。 但他就一脚将大唐给踹倒了。 现在的大宋,比之当年的大唐,可危险的多。 大唐时,至少四夷还没有什么威胁。 现在呢? 大宋若是出了问题,恐怕北虏、西贼,都要起兵来寇了。 于是,她点点头,道:“老身知道了。” (本章完)